[教学] 【文论学园】Felin大众文学理论教程

[教学] 【文论学园】Felin大众文学理论教程

导论

本教程的目的。

何谓“理论”?理论是让人看到“很难看到的东西”。很多人说,文学没有理论。但是文学解读的过程,各位历数阅读经历,是否觉得总会遇见过困难?所谓文学的道理,即是说“不可说”。

天使是个娱乐的地方,在天使写文,大家也都抱着轻松和兴趣而来,本来无需多谈理论。然而,想要把情节写的生动吸引人,想要让自己可以有令人咀嚼玩味爱不释手的作品问世,毕竟需要深思熟虑的下一番苦功。写文可以是很私人化很情绪化的事情。其实,此中蕴含许多深刻的道理。不想不知道,细细探究,才会感叹别有洞天。邓sir的HH,foj,侠医,部部精品,有感性抒发,也更多理性思考,方法总结。

我是一个半通不通的文学爱好者,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天使HC。自己的尝试,长久的拜读中,仔细品味,加上自己的专业学习,不禁希望,天使的精品可以更多,美文可以更好,虐的更精神,爱的更广博,出神入化,游刃有余。

一点粗浅的理论知识介绍,未必合大家胃口,错漏百出在所难免。权当茶余饭后的消遣,不畏贻笑大方,只望抛砖引玉,多多指点,共同进步。

本教程主要参考书籍。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少虞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月推荐书籍。(不断更新)

《美的历程》 李泽厚
要从心底拿走一个人 很痛 很难

【文论学园】Felin大众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讲 文学作为活动(第一课时)

文学理论将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的过程,包括: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活动由四个方面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世界”

“世界”是文学作品的作用对象。根据人们理解作品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A文学反映世界,文学作品就像镜子一样。作品是幻象,现实是实物。这是反映论。B表现世界。文学作品不是对世界的简单再现和模仿,而是通过作家自我感知重新塑造。这是表现论。

“作者”

又称作家。
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世界分为两种。一个是本来的世界,即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叫做“第一自然”,一个是作家创造的世界,即作品中的世界,叫做“第二自然”。

第二自然关涉作家的心灵,要有灵感就要能够通灵,所以,作家是文学活动最重要的根源。

在中国古代零碎的文学评论中,可以看出对作者的极其重视。《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文心雕龙•明诗》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都注重作者心灵在作品中的表现。

“作品”

又称文本。
作品与现实有差异,这种差异始终会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一方面它不能达到真实再现(这里我们把报告文学归入文学之外),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文本本身受到重视开始于新批评派。以前的文学作品,如小说,人们更多关心的是故事内容的发展人物的性格,很少关心作品语言本身。(注:中国古代没有系统文论,现代文论来自于西方文论。西方文论最发达的是诗学与小说学,西方诗学接近小说叙事研究,因此很少诗歌语言研究。)
新批评派提出:作者意图谬误,也就是说,作者的原始意图很难完全贯彻于作品中。罗兰•巴特曾高呼:“作者死了!”。当作品完成,作者便对作品没有任何权利了。一切发展都按照自然规律进行。

“读者”

文学史是读者的选择史,是“逆向追认”出来的。西方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说法。读者对于文学活动是个十分重要的过程。一部作品摆在那里,如果没有读者阅读,即使它本身的文本语言再雕琢,也没有意义。“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读者甚至可能发现作者本人也没有发现的东西。因此现代文论发展出接受美学和结构主义美学,即一种读者批评理论。

综上,作者与读者围绕作品这个中心在作品的世界中展开的是一个话语交流的活动。在天使的文中,我们很幸运的可以和各位作者直接明了的交流,促进世界的多层次内含的生成。天使的文中作者的心灵我们可以更加明显的体会,世界的发展也有更加清晰和稳定的路线。(妙手和皇V、侠医的原创作品大多来自邓sir原作,因此这里把原作当作“第一自然”的世界)相比较而言,天意小组的部分原创(如《勿忘》《破晓》更多一些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心灵流动性(妙手小组《波洛拉》除外)。
要从心底拿走一个人 很痛 很难

TOP

【文论学园】Felin大众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讲 文学作为活动(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题:文学活动与人类生活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有着本质区别。

动物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为了让生命延续。猫和兔子觅食的唯一目的是满足生理需要,是一种不自觉的本能活动,这就是生命活动。

人的活动是一种生活活动。人活动的目的是生存(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人的存在,是一种“此在”(亲在),而动物的存在,是一种“在者”,也就是说,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一种“自我意识”。人有精神世界,这是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精神世界的最高阶段,即“死亡意识”。人能够认识到,离开了谁,这个世界照样继续存在。所以“我”与“你”不同,我意识到你对我的不同,也不同与你认识到我对你的不同,于是产生“本真”即“自我”。这就是人类活动“精神完整性”存在的原因。也就是说,人的活动具有感情。
此外,人类活动大部分与社会活动相联系,所以人类活动又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美学研究人的感性存在,即情感。人类生活活动具有情感,因此生活活动具有美学意义。

西方哲学将人类情感分为三个方面:知,即知性,认识论,讨论我们能知道什么;情,即情感,美学,讨论我能希望什么;意,即意志,伦理学,讨论我么应该怎么做。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如下:

1.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而动物完全受自然支配),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选取观察和感觉事物的角度。如《心疼你每一步爱的艰辛》(作者jasmine 连接地址[url="http://only.lfan.net/showthread.php?t=604"]http://only.lfan.net/showthread.php?t=604[/url])中对Paul的角色分析就是从事业,友情,爱情三个不同方面进行。人感觉食物的角度是多样化的(感性的多元取向),动物的感觉被自身和对象的特性束缚着。由于人的感觉可以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对事物有许多选择的可能,这样,人的感觉就不会被束缚在本能感觉的范围内。可能发生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文学艺术正是人的感觉中这种诗意情感的高度发展的产物。因此,人类生活活动具有审美创造意义。

2. 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字创造

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合目的性是说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
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和遵循一定的规律。

人与动物的活动都要受到合规律性的制约,但是因为人有自觉能动性,所以人的活动中还会体现出自觉意识。人在感性感知的同时又进行着理性思维的积淀和再创造,文学则是这种创造的一个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表现出人的本质特性。

3.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的全部特性和功能。

这一点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间接的审自己。只有在本质力量对象化(就是将人的自身当作观察对象表达出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即使在自然这一审美对象面前,人也是通过“自然的人化”,才使得自然成为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动物的感觉能力是同感觉器官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受到感觉器官能力的限制;而人的感觉则与思维和意志相结合,体现了造型、组织、想象等各种自由创造的能力。文学活动就是这种能力的一种审美表现。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
要从心底拿走一个人 很痛 很难

TOP

【文论学园】Felin大众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讲 文学作为活动(第三课时)

本课时主题:文学活动的发生

由于本课时内容颇多争议,且我本人对于其中观点持保留态度,于是全部摘录于教材,并无发展。

究竟文学从何而来至今争论不休,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 巫术发生说

何谓“巫”?
上古时期知识分子被成为“巫”。《说文解字》:巫,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降,念jiang,意为神灵附体)。无形即“形而上”,形而上者谓之“道”。
巫是最早沟通人与神的人。巫者,舞也,与神灵合一,从身体的舞蹈上看到了神。这种舞蹈固定下来,就成为巫术。

所谓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有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的世界观。其特点是总要采用一定的仪式,是巫师由人过渡为神或具有神性的人的表征(即表现,表象)。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J.G.Frazer)在其代表作《金枝》(汗一下这个名字)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巫术原理有两条,一是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二是甲乙两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以影响甲。前者叫“相似律”,后者叫“接触律”。由此认为,模仿某物并达到某结果,可使被模仿的事物达到预想中的变化(相似律),操纵某物可对原来接触过该物体的人施予影响(接触律)。

巫术说倒不是说文学直接来源于巫术,而是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例如,春秋时期天子为祈求国泰民安每年定时举行宗庙祭祀。在这些活动的仪式中会有一些类似歌谣的巫术,到后来便发展为《诗经》中的“颂”部分。

2. 宗教发生说

文学更多与内心相关,而巫术说认为文学更多与外在自然相关。
宗教是最高的神秘的东西,超越所有人感觉之上。这里所说的宗教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宗教,这里的宗教理解为某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对内心起作用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将工作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工作就是他的宗教)。宗教关系到人内心的终极追求,是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系,属于终极关切,反映人的信仰、精神生活深度的方面。
当一个人有了宗教信仰,这个人就会开始追求内心生活,而文学正是关乎内心的活动。

在历史上,宗教与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点集中表现在欧洲中世纪。除了欧洲文艺主要反映宗教题材外,其发展也受到基督教的制约。

德国批评家赫尔德(Herder)认为,诗歌是想象德艺术,“唯一通向灵魂的美的艺术”,“灵魂的音乐”,“打动着内在的感观,而不是艺术家的肉眼”,是个占有特殊的位置。这一观点对当时浪漫主义运动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把是个情感同宗教神秘情感联系了起来。德国美学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艺术在其活动过程中结果都存在着丰富的情感活动,追求情感表达就是艺术的目的。他认为实践活动要追寻外在目的,审美活动只以情感表达为内在目的,游戏则介于二者之间。诗人作诗是为了个人兴趣,也是一种公众的事业。他为自己也为别人创作,这样,无外在目的的艺术要超越诗人个人心灵的限度才能实现,它就同教徒虔信宗教并非一定为了长生、发财等实际目的相类似。

艺术的目的在情感表达,安魂,找到情感的归宿,最深的情感就是宗教情感,因而文学与宗教相通。

3. 游戏发生说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即指人类活动总是按照某种规定的目的进行。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者自由的合目的性即强调这种目的的潜在性,人们不易察觉),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行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游戏冲动作为调和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中介,创造了一个活的形象,或者说,创造了最广义的美。席勒在康德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德国学者谷鲁斯还认为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动物的幼年游戏实际上是在摹仿成年个体的生活行为。而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摹仿”的心里活动,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4. 劳动说

劳动使人手的感觉极大丰富。劳动使人的感觉具有了秩序,形成哲学,产生美感。劳动的过程会使人异化:工具化、程序化、机器化的劳动中,人会变成机器(卡夫卡《变形记》)。前面我们说过,文学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而劳动应当是这种确证的一个手段。康德说过:“人是目的。”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劳动创造满足物质要求,精神生活才可以产生和发展。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鲁迅先生曾经对此做过解释:“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来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是‘杭育杭育派’。”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尤其在文学发展初期阶段表现明显。
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第一首是描写农耕劳作的流程时间,第二首描写的是打猎的过程。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结合。这在早期通过狩猎形成。狩猎的动作衍化为舞蹈,号子与呼喊发展诗歌个,其它各种声音和体现的节奏则提供了原始的音乐灵感。这三样是诗、乐、舞三者萌芽因素的体现。
要从心底拿走一个人 很痛 很难

TOP

回复: 【文论学园】Felin大众文学理论教程

这是谁写的?文学概论or美学?

TOP

回复: 【文论学园】Felin大众文学理论教程

[QUOTE=xiaotinghanyu]这是谁写的?文学概论or美学?[/QUOTE]呵呵我在第一讲前面已经写过了的,是按照高等教育出版社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和我上课时候教授的笔迹誊来的。呵呵。
要从心底拿走一个人 很痛 很难

TOP

第二讲 中国古代创作论之 感物说

前言:呵呵我真是很久没来碰文学理论的东西了。其实一直都在接触到文学理论的问题。当初开这个帖子的目的是因为,天使主要是以原创文章为主力的论坛,希望通过文学理论的介绍对于部分同学的创作有一些启发性的作用。但是后来,由于最开始我接触到的是西方文学理论,西方文论注重的是理论上的探讨,这种探讨更多的是对文学作品总结而得出的,于是就产生了创作与理论的脱节,理论说的多不一定作品就写的好的问题。最近我接触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问题,虽然中国文论不够系统,逻辑行不强,但是它主要是以一种形象化的手段来阐释文学的创作,并且能够从人的情感立场出发,让人从文学理论中获得一种感悟式的启发。于是决定捡起这个荒废了很久的摊子,也希望借此机会能够督促自己尽快把我那三个巨型坑给填上。

我知道天使有许多文笔非常老道的孩子,而且就我个人创作观点来说,要写出好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多读前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是从理论上面来研究,不一定有作品。所以我写的这个东西,只是从个人爱好出发做一些补充,希望使好的更好,欠佳的得到一些提高,所谓抛砖引玉是也。

在古代文论中,分为文学的本体论,文学的创作论,文学的功能论和文学的发展论,以及诗话,词话,曲话部分。这里我们着重强调创作论。

陆机的《文赋》从创作论上来说不是第一篇,但是却是具有HC效应的第一篇,其中的一两个词汇容易让HC产生联想,嘿嘿。具体是哪里大家自己找,所以我从它开始讲起。下面是引文。


引文:陆机 《文赋》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韻。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躑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可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之无常,故崎錡而难便。苟达变而相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谬玄黄之秩叙,故淟涊而不鲜。

  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意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或藻思綺合,清丽千眠。炳若缛绣,悽若繁絃。必所拟之不殊,乃闇合乎曩篇。虽杼轴于予怀,忧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于集翠。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

  或讬言于短韻,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絃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絃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谐和,务嘈囋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故高声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絃之清氾;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絃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

  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练世情之常尤,识前脩之所淑。虽发于巧心,或受蚩于拙目。彼琼敷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虽纷蔼于此世,嗟不盈于予掬。患挈缾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故踸踔于短垣,放庸音以足曲。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惧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殆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塗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配霑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流管絃而日新。


阐述:
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细致的分析了文学创作的过程。

首先,创作之由

陆机认为创作的动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感于物,所谓“佇中区以玄览”,中区是佛教上的一个名词,指的是人的主体所能观察到的所有对象,玄览,是说玄妙的观察。这句就是说外界客观对象是人心有所动,所有有创作的冲动;另一个是本于文,所谓“颐情志于典坟”,典坟就是过去的典籍,这句就是说要将心中的感受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此后的几句又是对于这个感于物和本于文的进一步阐释。人的文思是由四时变迁引起的,也就是“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同时,要能够创作出文学作品,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积累,就是“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除了这两点外,还要注意怀抱高洁的心情。就是“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心凛凛,就是说志存高远,心情清净,对于外界要保持一种清醒的状态,不要背外物所左右,这样才能做到“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把文章写出来。
这个第一段,就是说了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是创作过程的起点。

联系天使的文章来说,感于物,就是说我们这里文章产生的原因,不仅是对于邓sir的几部作品,LABF等人的拍摄的剧作感兴趣,想要做一些续写,或者是另辟蹊径的描写,同时也是对于他们剧中人物的感情有所触动。例如对于HH1的结尾我们产生了无限联想,又对2和3表示极度不满,所以出现了许多妙续。另一方面,我们的续写不是一种单纯的凭空想象,例如我们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就必须站在对于HH1中PJHAG等人的性格基础上继续发挥,否则就会产生某人那种歪曲人物性格的现象,使人物做出不可能做的事情来。

其次,创作之路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所谓收视反听,就是要进入一种“虚静”的状态,庄子说“空故纳万物,虚故纳万境”,就是说当人的心情达到一种对于外界没有什么功力追求的时候,才能够使得构思不受到任何束缚而驰骋于穷极高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然后使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

这个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就是下文所说的“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说的是感情和所要描写的物象之间的关系。情感从朦胧到模糊的感受过程,是创作的第二个过程。

然后又说了辞与意的关系,也就是文学作品所用的语言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目的是要达到下笔千言,不能自休的状态,即“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这里是用游鱼从深远被钓出水面,以及飞鸟被箭射中而坠下层云的这种变化的迅速态势来比喻创作的时候一发不可收拾的创作状态。

除了要注意这些之外,还要做到有创新意识,也就是下文所说的“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这样才能做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就是把古往今来,视线所能感受到的景象都囊括在自己的作品中,产生一种气象浑茫磅礴的感觉。


第三,创作之路的第二个阶段

经过了以上情与物,辞与意的关系的研究,又要对于手中所掌握的创作素材进行选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一种艺术加工,也就是文中所说的“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按部就班的按照一种特定的写作手法来把文章表达出来,这样做到“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所谓抱景,是中国古代关于养玉的一个概念,就是说每一块玉,它的内在都有自己的纹理,外部又有自己的光彩,这个就是“抱景”。景在这里是“影”的通假字。但是这种纹理和光彩只有通过人拥有这块玉,在人的身体和玉的接触过程中,使得玉的内在纹理和外在光彩都发生变化。陆机在这里用了这个比喻来把景比作文章内在的情感和意思,要通过一定的规则才能表达出来,就是“咸叩”。同样,怀响是内在的音乐之感,怀响者毕弹,是用音乐来比喻这个理念。

经过这样按部就班的表达,于是就可以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对象也就是客观世界使人产生创作的情感,要表达意义,而从情感,意义,语言的表达,又回到了对于所要表达的对象。这种对象不仅是指一个物体或者一种现象,同样也是人的感情。因为人的感情也是人对世界观察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样,陆机就生动的写出了创作的全过程,从感悟生情,到穷情写物,自始至终在具体的形象而不是抽象的概念中进行。

这一点,大家可以参看jasmine同学的《勿忘》《天鹅岛》以及mocca同学的《芳菲满庭》。这两位同学都是写文的高手,他们不仅能够生动的表现人物形象,还能够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科学,哲学,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剪裁,融合在作品中,使得文章显得有力量,让人感叹作者知识丰富的同时,也使得人物形象不只是行动和对话这样苍白,而显得有力度。例如mocca同学的语言很明显的受到了武侠小说,古代章回小说,欧洲童话的影响,融会贯通,各有特色。另外关于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的问题,可以参考鄙人的拙作《石头记》中聂青发现琥珀光泽有变化的一段。就是她与琥珀长期相处而导致了一些后文即将出现的对于这种变化的解释。

第四,陆机说到了行文的乐趣。
行文的乐趣是通过构思使得意义和语言都得到充分的表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注意对于材料的融合和组接,使得语言和意义双方做到和谐美;(二)通过警句来突出文章的主体,也就是文章要有警句“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三)要避免雷同而力求独创;(四)要保留精美的词句,避免文章的平庸“石蕴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

关于警句,大家可以参见小仙同学的《我要我们在一起》,其中的语言句子,句句仿佛是出自Jackie自己之口,十分逼真,贴近人物性格,同时又不落入俗套,让人有新鲜感,不断叫好。

此外还要防止五种弊病:(一)文章篇幅太过短小,不足以成文;(二)美丑混合,文章总体风格不协调;(三)注重词汇和轻视了内在的感情,使得文章流于形式主义的空泛;(四)迎合世俗的爱好风气,格调不够高;(五)清空舒缓,缺少真味。

这里例如文章太短小的问题,除了天使不可以灌水之外,还有针对发表的主体术语原创文章还是讨论话题的问题。例如黑夜小组,皇V小组中就有部分作品,作为原创尚显力度不够,而作为引发讨论的话题则比较好;再如像迎合世俗的爱好这个弊病,我就不说了,最典型的就是771……大家如果不嫌恶心就去翻翻他的某部令人痛哭的剧吧……(强烈不推荐)

此外,本文还提到灵感是来不可止,去不可遏的一种东西,还有论述到文章的体制,风格的问题,但不是核心所在,在其他的古代文论篇章中有更详细的论述。

[ 本帖最后由 Felin 于 2006-6-30 11:25 PM 编辑 ]
要从心底拿走一个人 很痛 很难

TOP

GMT+8, 2024-11-27 09:38 AM, Processed in 0.010665 second(s), 5 queries,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Discuz! 7.2© 2001-2009 淘友网Comsenz Inc.京ICP备05005829号